close
html模版






標題

與地震有關的名詞解釋


問題


請幫我找一下跟地震〈例:震央〉有關的名詞解釋,另外像會引發地震的火山〈例:熱點〉、板塊移動〈例:正斷層、傾角〉這些的也要3q


最佳解答


震源 (Hypocenter):地震發生的地點,也就是地殼開始破裂的地方。 震央 (Epicenter):震源投影在地表上的位置。 地震規模 (Magnitude):地震釋出能量大小的量化。 地震強度 (Intensity):描述地震所造成的破壞大小。 體波 (Body Wave):分為 P 波 (Primary Wave)和 S 波 (Secondary Wave),可傳遞穿過物體內部。 P 波 (Primary Wave):波震動方向和行進方向平行。 S 波 (Secondary Wave):波震動方向和行進方向垂直。 表面波 (Suface Wave):分為勞夫波 (Love Wave) 和雷利波 (Rayleigh Wave),只在物體表面傳遞。 勞夫波 (Love Wave):波震動方向垂直於行進方向的水平面上。 雷利波 (Rayleigh Wave):波震動方向為在行進方向的垂直面上的逆時針橢圓震動。 前震 (Fore Shock):發生在主震之前且相關的地震。 主震 (Main Shock):地震中,規模最大者。 餘震 (After Shock):發生在主震之後且相關的地震。 群震 (Swarm Earthquake):一群不易區分前震,主震,餘震的地震。 彈性回跳理論 (Elastic Rebound Theory):彈性體受力之後累積應力,累積到所能承受的極限之後,發生斷裂回彈,造成地震。 火山 (Volcano):地球內部岩漿或高溫氣體噴出地表的一種現象。 熱點 (Hot Spot):來自下部地函的熱柱。 板塊運動 (Plate Tectonics):板塊受地函熱對流影響所造成的移動。 岩石圈 (Lithosphere):地球外部,彈性變形的區域。 海嘯 (Tsunamis):長波長的海浪,傳遞到低坡度的海岸邊所造成之現象。 正斷層 (Normal Fault):上盤相位於下盤往下移動的斷層。 逆斷層 (Reserve Fault):上盤相位於下盤往上移動的斷層。 平移斷層 (Strike-slip Fault):斷層岩著斷層面走向移動的斷層。 傾角 (Dip):岩層或斷層面和水平面的夾角。 走向 (Strike):岩層或斷層面在水平面出露的方向。


其他答案


(1)震源(hypocenter):地震錯動的起始點。(2)震央(epicenter):震源在地表的投影點地震震源深度在0~30公里者稱為極淺地震(veryshallowearthquake)。在30~70公里間者稱為淺層地震(shallowearthquak)。在70~300公里間者稱為中層地震(intermediateearthquake)。在300~700公里之地震為深層地震(deepearthquake)。凡地震所造成之地表震動,為人體所能感覺到的稱為有感地震;反之,則為無感地震。在主要地震發生之前,有時先發生若干次小地震,謂之前震(Foreshock)。在主要地震之後,常有若干次小地震相繼發生,謂之餘震(Aftershock)。前震有時不易察覺,而餘震則較前震明顯。震度(intensity),是表示地震時地面上的人所感受到振動的激烈程度,或物體因受振動所遭受的破壞程度。現今地震儀器已能詳細描述地震的加速度,所以震度亦可由加速度值來劃分。震度級以正的整數表示之(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震度分級表)。板塊運動學說板塊運動學說(Platemovementtheory)是廿世紀自然科學發展上一項重大的成就。這個學說主張由於軟流圈地函的對流作用,導致上方板塊不但會運動,就好像是燒杯內加熱的液體對流,使得液體表面上的塑膠片移動。學說並提出板塊的運動模式遵守一定的法則,也就是:板塊的新物質在中洋脊(mid-oceanridge)生成,然後向外擴張直到與另一板塊而遇後,較重的一方就向下衝而返回地函。這整個運動過程相當於一個巨大的循環運輸系統,我們將板塊生成的地方稱之為拉張帶(convergentarea)而板塊向下衝回地函的地區即稱之為隱沒帶(divergentarea)。什麼是板塊除了上述的區分方法外,地質學家還習慣將地球分為岩石圈、軟流圈、中層圈及地核,這主要是依據「物質的強度及行為表現」而言。所謂的岩石圈是由冷而剛硬的岩石所構成,包括了地殼及一部份的上地函(如上圖),其厚度約為0-100公里。岩石圈可再細分為許多獨立的單元,每個單元有它自己的運動方向及速度,這每個單元即稱之為「板塊」。全世界大致可分為六大板塊,分別為非洲板塊、美洲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南極板塊。板塊與板塊之間,彼此互相嵌合,就如同拼圖一般漂浮於軟流圈之上。什麼是火成岩﹖地表15km內,95%為火成岩,但是到底什麼世火成岩呢﹖其實光是看名字就不難猜出,火成岩就是由火而來的岩石。更明白地說,也就是說經由岩漿岩漿(magma)或熔岩(lava)冷卻凝固而成。地底下的高溫將岩石融化成融熔態,這些岩漿可以就在地下深處流動,亦可以經由地表的裂縫噴出,為了區別這兩者,我們改稱上升到地表的岩漿為熔岩流(lavaflow)。當炙熱的岩漿或熔岩因接觸空氣或海水而使溫度急遽下降,便會開始結晶,並由融熔液態轉為固態,就形成了所謂的火成岩。資料無法完全複製給你,提供下列網址給你,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參考資料:http://volcano.gl.ntu.edu.tw/class/volcanology_all.htm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0410000012KK09110

FEA65ECC158C2287
arrow
arrow

    h75jl59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