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ml模版






標題

地球的構造和為什麼會有地震??


問題


因為有時候突然會有地震,覺得很其怪!想要對地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最佳解答


1.如何區分地球構造? 圖片參考:http://scman.cwb.gov.tw/eqv5/eq100/images/next.GIF 10.地震發生的原因為何?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例如:核爆)。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1)構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衝擊性地震(例如:隕石撞擊)。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構造性地震)為主。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dislocation),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產生一種彈性波(elastic waves),我們稱之為地震波(seismic waves),當它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


其他答案


地震如何形的有人說地底下常睡著一頭巨牛,牠每睡一陣子就會翻翻身,當牠翻身時因為頂起了蓋在牠身上的大地,地面因此隨著震動,就這樣造成了地震。你相信上述的傳說嗎?其實地震發生的原因跟地球內部的構造有直接的關係,而這個謎是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才被真正的解開。如果你問我地球像什麼,那我覺得地球就好像是一個煮得半熟的雞蛋;雞蛋有固態的蛋殼以及黏稠狀的蛋白與蛋黃,而地球的地殼就跟薄薄的蛋殼一般,地殼下面厚厚的一層由黏稠狀、高溫物質所組成地函就如黏稠狀的蛋白一樣,地函底下便是如蛋黃部份的地核。地核又可分為液態的外地核和固態的內地核。如果你把這個煮得半熟的雞蛋在桌上輕輕敲一敲,使蛋殼裂一塊塊的,那這個雞蛋就更像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了。地球的地殼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殼,和被弄破裂的蛋殼一樣,地殼實際上是由裂成一塊塊的地塊拼湊而成的,而這些一塊塊的地塊我們則稱之為板塊。全世界主要的板塊有七大塊,包括:太平洋、歐亞大陸、美洲、非洲、印度、澳洲以及南極大陸等七大板塊,如果再加上如菲律賓海板塊等較小的板塊,全球較顯著的板塊便約有十餘塊了。這些板塊彼此緊緊的靠在一起,板塊間會因為互相推擠而產生地震,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五的地震便是由這種板塊活動所造成,其餘的百分之五則是因火山活動或隕石撞擊而來。板塊活動是如何造成地震的呢?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活行星,意思是說地球尚未完全冷卻,其內部仍然存在著大量的熱能活動。當我們燒開水時,水壺底部溫度較高的水會因密度變小而上昇,等它上昇到表面時又會因溫度降低後密度變大而下降,水壺裡的水因此產生對流作用。地殼下面黏稠狀高溫的地函物質也會由於溫度變化而產生對流現像,下部地函較高溫的物質因密度減小而往上升,上部地函較冷、密度較大的物質則會往下降而造成對流現像,這種對流作用不斷的進行順便也帶動浮在地函上面的一塊塊的板塊移動,板塊與板塊間相對的運動於是產生了擠、壓、拉、扭等的作用力。這些力量會累積在板塊之間,等到聚集的能量超越板塊與板塊之間的磨擦力上限板塊間就會滑動,這時候能量便被釋放出來並以地震波的形態往四面八方傳播,地震波經過的地方便帶動地殼震動而形成地震。因為上述的原因,地球上主要的地震活動才會都集中在板塊的交接處,並且在世界上形成三條主要的地震帶,即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中洋脊地震帶,這三個地方所發生的地震分別佔全球地震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五、十和五。日本與臺灣均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日本處於太平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交接處,而臺灣則位於太平洋板塊西邊一個較小板塊,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交接處,所以,台灣與日本一樣都常會發生地震。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在臺灣東部的花東縱谷交接,菲律賓海板塊每年以大約7到11公分的速度向西北方運動,撞擊歐亞大陸板塊,這也就是為什麼臺灣的地震會如此頻繁並且集中在東部了。板塊交接處既然是在臺灣的東部,那為什麼從歷史的記載及所觀測到的資料顯示,台灣西部也常有地震發生,並容易形成災害?這是因為當菲律賓海板塊撞擊歐亞大陸板塊時,這個力量也會傳遞到台灣西部,並造成地殼的變形,當有一天地殼變形得太厲害,地殼便會在最脆弱的地方裂開、產生斷層,而將能量往外傳播而產生地震。因為台灣西部工商較發達、人口較稠密,地震發生的地點又比較靠近人類居住的地方,所以災害就更容易發生了。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223149111.地球的構造:有地核.地函.和地殼2.為什麼會有地震:地核不斷的加熱地函就會產生對流作用對流會帶動覆蓋在上面的硬殼板塊進行地殼運動地殼的不同部分受到擠.壓.拉.扭等力的作用到了一定的程度有些地殼無法承受這些部份(大多是板塊邊界)突然反彈.滑動於是就產生了地震2006-07-1912:00:13補充:(1)地殼(crust):平均厚度約為35公里。陸地地殼較海洋地殼厚,例如西藏高原下的地殼厚約70~80公里,而海洋地殼平均為5~8公里。(2)地函(mantle):約從地殼下部至2,900公里。(3)地核(core):分為內核與外核。自地函的下限至5,100公里稱為外核,再由外核的下限至地球中心,稱為內核。參考資料:http://south.cwb.gov.tw/kid/2earth_sound.htm地震是地表深處的岩石突然釋放能量.減輕壓力而造成的,大多數地震發生在構造板塊的邊緣!!地震及數可用李氏震級合麥氏震級來測量李氏震級是測量地震釋放的能量麥氏震級用圖表表示地震的破壞程度震度說明:李氏3級以下;麥氏1級--地震儀可以察覺,但人感覺不到,很微弱李氏3級~3.4級;麥氏2級--地震儀合個別人能感覺到,輕巧的物品會顫動李氏3.4~4級;麥氏3~4級--室內有明顯的震動,牆壁裂縫,懸掛的物體搖動李氏4.1級~4.8級;麥氏5級--多數的人都能感覺到,一些窗戶裂縫,不牢固的物體會掉下來李氏4.9級~6級;麥氏6~7級--所有的人都能感覺到,家具晃動,煙囪倒塌李氏6.1級~7級;麥氏7~9級--一些房屋倒塌,道路裂縫,管道破裂李氏7.1級~8.1級;麥氏10~11級--地面上形成寬大的裂縫,建築物所剩無幾李氏8.1級以上;麥氏12級--徹底摧毀一切,道路像波浪一起伏參考資料:百科全書地震,就是突然而強烈的震動。當地球內部長期積累起來的地應力(即單位面積上產生的抵抗外力的力)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岩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並以波動的震盪形式向四方八面傅播出去,令地面發生震動。震動的發源處稱為震源focus。大多數震源都在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岩石圈內。根據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為三類:淺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由震源豎一垂直線至地面上的位置稱為震中epicentre。震中是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達這處,震動也最為強烈,破壞程度也最大。圖片參考:http://ihouse.hkedcity.net/~hm1203/hazard/quake-structure-s.jpg地震而產生的波動叫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移動的地震波稱為體波,可分為縱波(初波/P波)和橫波(次波/S波)兩種。縱波傳播時,岩石物質振動的方向與傳播的方向一致,而且傳播速度較快;橫波傳播時,岩石物質的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而且傳播速度較慢。所以,當地震發生時,人們的感覺是先顛後晃。祇能沿地面傳播的地震波稱為面波(L波),是縱波或橫波到達地面後,在一定條件下激發起來的次生波,速度比橫波還慢。一般當橫波或面波到達時,振動最為猛烈,破壞作用也最大。地震是地球上極為普遍的自然現象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五百萬次地震,平均起來,真是震個不停。幸而,人能夠感覺到的地震祇佔1%左右,能造成傷害的地震更祇是其中的極少數,而災難性的特大地震就更少了。據統計,全世界平均每年發生約18次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大地震,而特大的地震平均每年祇有一次。地震的形成有許多原因。(1)板塊運動:全世界有約95%以上的地震是因為這個原因而產生的。(2)火山活動:包含海底及陸地火山;另外有大量的山崩或冰山融化等。(3)隕石撞擊:慧星,隕石等外太空的物質撞擊地球因力量過大也會地震。(4)人為因素:地下核爆或水壩。不過這種地震都很弱。我們來談談[板塊運動]的原因吧~地球內部由外往內可以分成三個部份:地殼(板塊)地函(岩漿)地核(金屬)地球最內部的[地核]因為溫度很高,有5000~6000度左右。所以會使地核上方的[地函]產生熱上升,冷下降的[熱循環]。而浮在地函上面的[地殼],也就是板塊會跟著這種熱循環四處移動,所以有些地方的板塊是撞擊在一起,有些地方則是分離。當然板塊移動時就會造成地震,當板塊撞擊時較重的地殼(海洋地殼)會往下沉;較輕的[大陸地殼]則無法沉沒下去,只好凸起成為山脈。下沉的海洋地殼因為地函的溫度被融化成岩漿,容易在板塊的撞擊帶附近形成火山噴發出來。其實用書面的說明不是很請楚,如果有機會歡迎來霧峰的921地震教育園區參觀,模型加上解說員的解釋您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唷~不過目前在施工中,能參觀的地方不多,預計明年初會增加地震體驗區,未來防災館,921重建會資料館等等,內容會更豐富更多元化唷~參考資料:921地震教育園區解說員A導論:地震可分為人工地震(開山、開礦、爆破等)和天然地震兩類。B簡述:地球內部不停的在運動,許多大陸板塊(岩石圈,包含了地殼和部分地函)之間碰撞、分離就會產生推擠造成陸地的隆起或陷落,在這些過程中,就有地震的發生。在地球內部發生變化時,不斷累積而超過一定的能量後,便會發生火山爆發、地震等…,而地球上看到的各個陸地就是這樣型成的。C成因:1.斷層錯動。____2.火山活動。____3.隕石撞擊。____4.地函物質間的變化。____5.地下核爆。D台灣:台灣位於兩個板塊(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因為菲律賓海板塊撞擊到歐亞板塊的地方正好是台灣的東部,所以台灣東部(宜蘭、花蓮、台東等)地震最多。不過由於大部分的地震都發生在海底,所以一般造成的災害較小。E震級(芮氏):1約每天8,000次。________2級約每天1,000次。________3級約每年49,000次。________4級約每年6,200次,室內物品搖晃出聲。________5級約每年800次,對建造不佳的建築造成破壞。________6級約每年120次,可摧毀方圓100英里內的居住區。________7級約每年18次,對更大區域造成嚴重破壞。________8級約每年1次,可摧毀方圓數百英里。________9級約每20年1次。參考資料:自己+網路搜索整理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0707000011KK03120


CDCB83AB41E4EB5C
arrow
arrow

    h75jl59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